终止社交网络 I
March 04, 2019
最近决定停用豆瓣,算上之前决定不再用的 Instagram 以及微信社交功能,以及基本不发布内容的 Facebook / Twitter, 差不多是全面停止使用社交网络了。有各种原因:占用过多时间、精力,多是无意义内容,少有真正的讨论等等。
然而更想考虑一些问题:
社交网络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,怎样改变现实与虚拟世界间的关系?
个人层面上,为何我们会在每刻感到使用它的必要;人是否知道该如何使用它,以及自己在如何被它使用?
或考虑历史,它怎样产生,以何种活动的消失为代价,又将占据何种位置?
生活形式
我最初使用社交网络大概在十年多前,作为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当时还有人用的人人网。以此为分界,对比之前与之后的生活状态,可发现一些粗略却真实的差别。社交网络无疑带来了许多新奇,在发现有趣且不认识的人时会感到快乐;心态或许变得更开放,期待着认识新的人,或是某种偶然而幸运的事件发生。
另一方面,开始处于一种持续的连接状态(像是 Deleuze 所说 être aux aguets, 如动物竖起耳朵注意四周的模样),与一个不断刷新着的系统相连,如果不定期「登录」自己就可能错过某种有益的信息。然而,是否真的有那么多不可错过的信息?无论如何,现代人在一天里以惊人频率查看电子设备的这一行为,在社交网络来临前的社会中或许不存在对应。
现实 虚拟
更一般地说,生活也从真正意义上逐渐分出现实与虚拟两层,人拥有了新的身份,一种由数据所组成的躯体,或可称为「数据体」。在此之前,网络中与人发生关系的物体是程序与各种形式的数据,而它们大部分时候仅仅是现实中对象的扩展——数字音乐、电子书、单机游戏(网络游戏更近似于社交网络)、数字资料库等等。
社交网络将人本身纳入其中,成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,从而人与数据间的关系发生改变。
数据
数据此时不再是外部的资料,而是人的「数据体」内部的细胞,或是环境中生存必须的资料。例如社交网络中用户上传的无数照片:头像,旅行时的自己与看到的景色,食物,展览会上看到的画,在一起组成了虚拟的数据体,以及其心灵。又或者,人们在网站上系统地标记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,看过的每一部电影并附上自己的批评(意见),即是添加自身与物体间的关系数据,间接地充实自身形象;最终,人与人之间「关注」或是「朋友」的连通性与统计,发布内容后收到「喜欢」与转发的数字,或许是社交网络最为根本的数据:它一方面决定了网络的权重与形态,一方面为个体提供即时的反馈。对于人在网络中数据体,这一数字反馈就像是食物对于身体。
算法
同时,算法与程序不再仅是人的工具,反而成为控制这一世界的法则,决定着数据体的环境。例如,虽然我们或许意识不到,但广告可能是网络中出现最多的信息种类,当然也是 Facebook, Google 等企业最大的利润来源;然而,广告算法的生产资料正是人在网络上,尤其是社交网络中构建的数据形象;数据体中包含越多的信息,人作为产品对这些公司的价值就越高。或者,在 Tinder 这样的交友软件中,其匹配机制使用户照片的吸引力成为几乎唯一的衡量标准,并决定着他/她收到配对的数量;最终,社交网络中有更多关注者的用户,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收到新的关注,其产生的数据在网络中也更加重要,传播的范围也更广。
当然,即使没有社交网络,人的信息也必然会在使用网络时被收集,只是这种收集永远是被动的,与社交网络中主动的参与、构建或者说暴露并不相同。
(待续